安徽银通物联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智能物联网研发的科创企业,公司在人脸识别、智能防控方面有着技术优势。疫情期间,公司加强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研发团队之间合作,合力开发了一款AI智能人脸识别设备。“我们和上海团队强强联手开发的‘快速识别+精准测温’产品在疫情防控中派上用场。目前已出货7000多台、产值四五千万元。”公司董事长陈世久告诉记者。
今年以来,沪苏浙皖一市三省加速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基地等创新合作载体建设,合力推动长三角协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长三角区域创新合作跑出“加速度”。
产学研合作共赢 企业受益一体化发展
中电环保股份公司是南京市第一家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环境下,公司与安徽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更加紧密,承接科研成果转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国科大的一项技术成果,通过中电环保迅速产业化,形成一体化的装备,在城市水环境整治方面大展身手。”公司董事长王政福表示,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公司的科研实力进一步增强,成为城市水务、固废以及烟气综合治理的全国性龙头企业之一。
“我身旁的这台设备是专门检测特种光学玻璃表面缺陷的精密装置,它可以发现尺寸小于50纳米的缺陷和损伤,其难度相当于在杭州西湖大小的白沙滩上寻找到一粒白砂糖。”合肥知常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陈坚告诉记者,公司在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关键在于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和上海理工大学的鼎力支持,两家科研机构不仅在企业设立了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还把公司列为成果转化和实习基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我们在引才引智上拥有更大红利。”陈坚说。
为加快创新资源共享和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共建,我省率先提出构建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并写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省委、省政府定期举行以长三角地区为重点的大院大所合作对接活动,引导、鼓励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对接。前不久,我省界首市借助皖北地区全面纳入长三角以及商合杭高铁开通的战略机遇,专门在上海建立离岸科创中心,加快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在对接长三角过程当中,有些痛点问题是企业自身解决不掉的,需要政府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来解决。上海离岸科创中心,实际上是在为界首的企业融入长三角、对接优质要素资源搭建一个公共平台。”界首市市长何逢阳说。
“下一步,我们将推进长三角专家库共建共享,支持合肥工业大学建设长三角工科高校协同创新联盟,支持一市三省科技创新智库设立联合战略咨询课题,积极营造创新合作环境。”省科技厅负责人介绍说。
优化产业链布局 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共同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是长三角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5月29日,大众汽车集团和江淮汽车集团签署协议:大众汽车将投资10亿欧元,获得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50%的股份。同一天,大众汽车集团还宣布,向电池生产企业国轩高科投资约11亿欧元。
4月29日,“造车新势力”蔚来汽车带着70亿元投资,将总部落户合肥。蔚来CEO李斌称:“这是双方的合理选择”。他表示,蔚来将助力合肥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为长三角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随着这些汽车巨头的入驻,合肥将成为中国电动出行的产业基地之一,一个新能源汽车世界级产业集群正在孕育。
为推进长三角数字经济一体化发展,沪苏浙皖经信部门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进数字经济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超前部署“新基建”,深化工业互联网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推动数据开放共享和场景应用,开展车联网集成创新和合作,搭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合作交流平台。
5G时代,芯片产业炙手可热,至关重要。为提升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产业竞争力,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苏州瑞红电子化学品有限公司、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新昇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携起手来,在合肥空港建设占地面积约8000亩的集成电路产业园,依托长鑫存储致力于打造产城融合的国家存储基地、世界一流的存储产业集群。
量子通信是保障信息安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近日,中国电信上海分公司、浙江东方金融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通信服务有限公司、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同推进长三角量子通信干线网络建设,推动量子通信在电子政务、金融、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应用,在长三角地区率先构筑可持续发展的量子通信产业生态系统。
依托G60科创走廊 协同创新按下“快进键”
6月10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合肥示范基地揭牌。该基地位于肥东县长临河镇,规划面积约12平方公里、总投资150亿元。当日,肥东县集中签约重点产业项目45个、总投资338亿元,项目涵盖现代信息技术、5G新基建等多个战新产业。时隔不久,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又批复同意合肥市庐阳区创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金融科技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庐阳区将凭借独特的区位、金融和科技优势,打造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融结合新标杆。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依托交通大通道,持续有序推动G60科创走廊建设,打造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产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先试走廊。”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G60科创走廊的空间布局逐渐升级,从“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的1.0版,拓展到高速时代的“沪嘉杭G60科创走廊”的2.0版,再升级到目前“高铁时代的3.0版”,形成以上海松江为核心和枢纽、以G60国家高速公路和沪苏湖高速铁路为轴线,贯穿松江、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九个城市的“一廊一核九城”总体空间布局。依托G60高速和沪苏湖高铁,九个城市的“2小时同城圈”效应明显,区域科技合作全面提速。
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等产业集群,九个城市联合建立了合作示范园、“1+7+N”产业联盟体系;签署了人才交流合作协议,实现了12.57万套科学仪器互通互享。合肥、芜湖、宣城等市挂牌成立了环境产业、机器人、核心汽车零部件产业合作示范园;合肥、芜湖等地发布《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窗口管理规范》地方标准,实现九个城市89个县级以上行政服务中心“一网通办”专窗全覆盖。
随着G60科创走廊的空间布局逐渐升级,长三角区域重大创新平台共建加速推进,科技协同创新不断跑出“加速度”。今年6月,2020长三角一体化(网上)创新成果展召开。展会上发布了《2020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综合水平自2010年以来年均增速9.33%,一级指标年均增幅7%以上;9年间,长三角城市间专利转移数从不足千次跃升为近2万次,科研合作网络密度增幅超八成,发明专利申请量、科技论文合作量均翻了4倍多,3万余台大型仪器、19个大科学装置和2420家服务机构实现了云上预约和共享共用。2019年,一市三省联合争取国家重大攻关项目超100项,获批经费超18亿元,相互间登记技术交易合同14000余项,交易金额达432亿元,区域间分工和协作的态势逐步深化,创新链不同节点的协同正在加快构建,科创共同体建设正加速推进。(记者 汪永安)
[责任编辑:linlin]